经络调治疾病的原理
"2023-11-25T10:23:57.000Z" 阅读(1451)
经络是一个通道系统,由经脉和络脉组成。经脉为该系统的主要干道,有固定的循行路线,有规律地纵向运行,深层分布;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,为次要通道,呈网络状运行,分布浅表。这个系统在内部连属于五脏六腑;在外则连属于筋肉、皮肤。致病邪气可通过该系统入里;体内病变通过该系统表现于外;脏腑疾病通过该系统相互传变。总之,它是运行全身气血、联络脏腑形体官窍、沟通上下内外、感应传导信息、调节机体各部的通路。
我国中医学探索了经络规律,科学地阐释了人体生理现象、病理表现,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络理论,以此长期指导着临床疾病的诊断(循经诊断、分经诊断),并指导疾病的治疗(针灸治疗、推拿治疗)。
经络的作用机理
经络系统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归纳起来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一是沟通表里上下,联络脏腑器官;
二是通行全身气血,濡养脏腑组织;
三是感应传导作用:在针灸时,病人出现酸、胀、麻、重等感觉称为“得气”。针刺感觉沿着经络循行部位而传导、放射,称为“行气”。得气和行气现象,就是经络感应和传导作用的具体表现。当然,在病理状态下,经络亦可成为病邪侵入和反映疾病信息的途径。
四是调节机能平衡:当人体发生疾病时,便会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。用针灸、推拿、气功等治疗方法,在相关穴位上施以一定的刺激量,即可激发和增强经络的自动调节和控制机能,纠正气血阴阳的失调状态。
经络病变的类型
一是经气虚实:经络的气血偏盛,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、组织、器官的功能过亢,破坏各经络、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。经络的气血偏衰,则能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而发病。
二是经气郁滞:在正常情况下,经气通达则经脉气血的运行畅达。若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,常可累及所络属之脏腑以及经络循行部位的生理功能。例如,足厥阴肝经的经气不利,常是形成胁痛、瘿瘤、梅核气、乳房结块等的主要原因。五官九窍,乃五脏之外窍,故经气不畅也常影响到孔窍,出现相应的症状。如肝开窍于目,肝郁化火,经气郁滞,则现目赤肿痛等;肾之经气不能上充于耳,则出现耳聋等。
三是经气逆乱:经络的气血逆乱,主要是由于经气的升降逆乱,从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,导致气血的上逆或下陷而致病。
四是经气衰竭:经络的气血衰竭,是指由于经气的衰败至终绝,气血也随之衰竭而出现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变化。由于十二经脉之经气是相互衔接的,所以,一经气绝,十二经气亦随之而绝。临床上通过观察经络气血衰竭的表现,即可判断病变的发展和预后。
经络理论的运用
经络调治的范围甚广,有较严重的、但限于部分群体的疾病肿瘤等,也有较轻浅、但覆盖面甚广的群体亚健康状态如痤疮、颈腰椎综合症、失眠、便秘、高脂血症、性功能障碍等。上述状态或疾病的调治,无不体现出经络调整的优势。
经络理论在临床被广泛应用,归纳起来,最为典型的有以下几方面。
一是“分经辨证”:即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及生理病理特点,分析各种病证,进行辨证论治。
二是“循经取穴”:是指根据经脉的循行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取穴位进行治疗。这是针灸治病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。它强调针灸治疗必按病变部位、病变脏腑的不同来分析和确定属于哪些经脉,然后顺藤摸瓜,选用相应经脉的穴位,这样可避免无的放矢。
三是“药物归经”:是指某种药物对某经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,即将其归属于某经的中药学理论。古代医家重视药物归经的理论,了解药物性味而使其各归其经,则力专用宏,疗效更著。在此基础上,还有医家提出了“引经报使”的理论,就是治疗某经病证时加入有关药物作为引导(或称向导),使整个处方的药力能更好地发挥作用。